本期专家: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 李颖
为传承岐黄薪火,弘扬中医智慧,即日起,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将陆续推出【铭科领航·耳鼻喉科】系列内容。刘大新教授及其团队深耕中医耳鼻喉领域,精研中西医结合之道,以精湛医术与深厚底蕴,守护万千患者的感官健康。本系列将汇集刘大新教授及其团队精心打造的科普知识,以及青年医者的跟师成长感悟,记录从理论到临床的蜕变之路。
“中医”之“中”字何解?
半日的繁忙诊疗后,刘大新老师还未顾上喝一口水,便笑着抛出了这个问题——一场生动的临床授课又悄然开始了。
“中医是中国的医学,那‘中’自然是指中国吧?”我脱口而出。
老师点点头,娓娓道来:“‘中医’的‘中’,既是文化身份的标识,更是动态平衡的医学方法论,凝聚了东方生命观的核心智慧。它既是‘中华’之‘中’,是‘中庸’之‘中’,亦是‘中和’之‘中’。”
展开剩余67%这番关于“中”字的精妙诠释,恰恰为理解刘大新老师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最佳注脚。老师将这一哲学智慧转化为具体的诊疗实践,形成了“洞察病因,不偏不倚”的辨证思维体系。
一、“审证求因”:从患者角度出发的辨证思维
刘大新老师常对我们说:“中医辨证,不是简单地套用古方,而是要审证求因,找到疾病的根本”。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体系。在耳鼻喉科这一常被视为“小科”的领域,刘老师以他独特的整体观,打破了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”的局限,提出"脾虚是现代耳鸣主要病因"的观点,颠覆了传统“肾虚致鸣”的固有认知。这一理论不仅丰富了中医耳鸣的辨证体系,更体现了刘老师对疾病本质的深刻洞察。
刘老师尤其强调“以患为师”的理念,他常常告诫我们:“患者才是最好的老师,他们的症状变化、用药反应,都在告诉我们疾病的真相。”刘老师曾接诊一位咽痛的患者,经过细致问诊后,老师敏锐地察觉到患者可能存在心脏问题,立即安排心电图检查,结果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,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。这一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,中医的“审证”绝非仅凭经验,而是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,全面把握病情。
刘老师的辨证思维还体现在他对“今之虚非古之虚”的理论中。古人所谓的“虚”多因物质匮乏所致,而现代人的“虚”则常因营养过剩、脾胃运化失调导致。这一观点让我明白,中医理论必须与时俱进,不能拘泥于古书,而应结合时代特点灵活运用。在刘老师的言传身教下,我逐渐学会了如何从患者的居住地、饮食作息、情绪等多维度分析病因,真正做到“审证求因”。
二、“不偏不倚”:中西医结合的理性态度
关于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,刘大新老师始终秉持“不偏不倚”的学术态度。老师常说:“医者不问中西,惟效是求。”中医与西医是互补关系,而非对立。在疾病的不同阶段,哪种医学更有优势,就应采用相应的治疗方式。秉持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胸怀,刘老师在临床中既能娴熟运用中医辨证论治,又能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提高诊断准确性。
刘老师对中西医结合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的学习方式。他鼓励我不仅要熟读《黄帝内经》《伤寒论》等经典,还要学习现代解剖学、病理学等知识。譬如,在治疗慢性鼻炎时,刘老师既会运用中医“肺开窍于鼻”“肺与大肠相表里”等理论进行辨证施治,也会建议患者必要时结合鼻内镜、鼻部CT等现代检查手段,以确保诊断的精准性。
刘老师“不偏不倚”的治学态度还体现在对中医人才培养的要求上。刘老师反对盲目排斥现代医学的保守思想,也警惕全盘西化的倾向,主张培养“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”。
从对“中”字的哲学思考,到“洞察病因,不偏不倚”的临床实践,刘大新老师完美诠释了中医文化的精髓——在坚守传统智慧核心的同时,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。这种“守正创新”的学术品格,正是当代中医人最需要传承的宝贵财富。
发布于:北京市睿迎网-睿迎网官网-免费股票配资开户-杠杆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